螺栓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螺栓厂家
热门搜索: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探访泉州马可波罗巷前世今生直通渡头长百米-【新闻】

发布时间:2021-04-22 15:25:19 阅读: 来源:螺栓厂家

很多人都知道意大利著名的旅行家马可·波罗元朝时曾来过泉州,但泉州有条马可·波罗巷,恐怕知道的人并不多。近日,有读者致电反映,泉州有条口口相传的马可·波罗巷,原位于中心市区东海法石片区,若不再关注,将彻底消失在历史长河中。近日,记者探访了马可·波罗巷的前世今生。

1991年,联合国专家曾到位于马可·波罗巷的陈丽燕家中考察。

马可·波罗巷 直通渡头长百米

陈丽燕,现年68岁,在法石片区改造前,她一直住在马可·波罗巷。她说,文兴码头在当地人口中称为渡头,渡头还有一座“四面观音”塔(即宋代的宝箧印经塔,目前仅剩半段塔体,因四面有浮雕佛陀头像,本地人称“四面观音”),与渡头相连接的是一条渡头巷,从该巷可以通往石头街。渡头巷的左侧数十米远的巷子就是马可·波罗巷,不过当地人简称其为“马可巷”。这条巷子大约有百米长,2.5米宽,曾是鹅卵石路,在上世纪90年代左右改为四角石砖路,后在2011年开始的法石片区改造中消失。在其记忆中,巷子一侧为家居的闽南古大厝,一侧为法石社区的旧居委会地址。

陈川是北石文兴宫文物保护管理组常务副组长,小时在石头街长大。他说,从小就听老人说起“马可巷”,一问原因,得知大概是为了纪念元代来到他们村的马可·波罗。

1991年2月14日至1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综合考察船“和平方舟”在泉州进行了为期5天的考察,考察地点就包括马可·波罗巷。陈丽燕对当年2月18日的场景记忆犹新。她说,这些外国人来到了位于马可·波罗巷的她家中。那天是正月初四,她家请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吃了闽南人过春节必吃的两道泉州特色小吃:鸡蛋面线糊和元宵圆。当时,随行的外国记者拍了不少在她家的互动照片,之后还洗了从国外给他们寄来。如今,这些照片成了她家的珍藏品。

马可·波罗巷位置图 (姜贝 雅珊制图)

马可·波罗井 曾作公用井补给船只

政协泉州市丰泽区第四届委员会文史委员温太平翻阅史料后介绍说,马可·波罗在中国旅居17年,足迹遍及华北、西北、西南、华东等地区。1289年,波斯国王阿鲁浑的元妃去世,阿鲁浑派出3位专使来元廷求婚。元世祖忽必烈选定阔阔真为元室公主,由三使者和马可·波罗及其父叔护送,于1291年春乘14艘四桅十二帆的巨船,从泉州起航,经苏门答腊、印度等地到达波斯。

温太平说,法石片区除了“马可·波罗巷”,还有一口“马可·波罗井”,就位于马可·波罗巷靠近渡口的地方,但在法石片区改造时,“马可·波罗井”也被填埋了。当地人觉得,“马可·波罗巷”和“马可·波罗井”的得名,说明马可·波罗从泉州起航时,应该就是在法石为船只补给。

据介绍,石头街虽在东海之滨,岸上的井水却是淡水,原因是石头街背靠宝觉山,山泉汩汩流入地下。石头街过去有很多古井,不仅家家户户的院子里有,街上也有,“马可·波罗井”就是靠近江边的公用井。当然,远航船只补给不仅需要淡水,还需要生活用品。而当时的石头街店铺数以千家,完全可为马可·波罗的船只提供选择。

温太平说,法石境内有制船巷、打铁巷,现在还有古船深藏地下,说明元朝时当地造船业发达,“马可·波罗的船只说不定就是在我们这造的。”

陈川说,法石社区现在还有真武庙、文兴古码头、宋船遗址文兴宫等历史遗存,“马可·波罗巷”和“马可·波罗井”虽然不存在了,但应该在原址附近立块碑或做块告示牌,让后人知道这段历史。

上一页12下一页显示全文

马可·波罗

马克·波罗盛赞泉州人 “民性和平”“爱好自由”

泉州海交馆研究员李玉昆曾著《马可·波罗到泉州》一文,归纳《马可·波罗游记》(下简称《游记》)中关于泉州的记载。《游记》对泉州赞赏备至,“(离开福州)到第五天傍晚,抵达宏伟秀丽的刺桐城。在它沿岸有一个港口,以船舶往来如梭而出名”,又说“刺桐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大批商人云集这里,货物堆积如山,的确难以想象。每一个商人,必须付出自己投资总额10%的税收,所以,大汗从这里获得巨额的收入”。

元代,泉州处在海外贸易和社会经济的鼎盛时期。《游记》中说:“一切生活必需品非常丰富。德化瓷器物美价廉,一个威尼斯银币能买到8个瓷杯。”专家介绍,马可·波罗回国时,带回德化窑白瓷和色釉小碗多件,至今意大利博物馆还保留一件马可·波罗当年带回的德化家春岭窑的小花插。

泉州的造船技术也给马可·波罗留下了深刻印象。泉州是宋元时期重要的造船基地之一,所造海船的坚固性、稳定性、适航性,特别是水密隔舱的安全设施等,在当时都具有先进水平。《游记》说:“大汗又下令准备了十四艘船,每船有四桅杆,能扬九帆……其中至少有四五艘船可容纳船员二百五十或二百六十人。”这些是泉州海船的重要特点。

《游记》中写到泉州佛教兴盛,这在历史上也有充分的证据。自唐朝以来,泉州就有“泉南佛国”之誉,马可·波罗说,这里的“人民是偶像崇拜者”,偶像崇拜者就指佛教信徒。

马可·波罗对泉州人是这样评价:“民性和平,喜爱舒适安逸,爱好自由。”《游记》还披露,刺桐城的文身技师以艺精出众而驰名中外,有许多印度人到这里来文身。

相关链接

马可·波罗(1254-1324),意大利旅行家,出生在意大利商业城市威尼斯的一个商业家庭。1271年,他从威尼斯出发,渡过地中海,沿丝绸之路东进,于1275年到达元朝大都(今北京),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信任重用。旅居中国十多年后,马可·波罗于1291年春从泉州起航,经苏门答腊、印度等地到达波斯。作为离开中国前的最后一站,马可·波罗在泉州逗留了一段时间,这里繁荣的贸易、丰富的物产、友好的人民给他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并在《马可·波罗游记》中专辟《刺桐城》一章,向世人介绍他在泉州的所见所闻。(记者 黄雅珊 陈小阳)

上一页12下一页显示全文

闽南网1月8日讯 一位白发老人爬护栏,在机动车道上一阵小跑,只为追上一趟公交车。泉州市区北迎宾大道东侧的华侨大学公交车站撤站后,这样既揪心又危险的场景,已经上演了半个多月。

北迎宾大道两侧的华侨大学公交站,一侧被撤,一侧仍保留

“华大站都20多年了,说撤就撤,周边每天几千人次乘车都受到影响!”华侨大学东区住着342户1068名居民,上周以来,多名华大教职工先后致电海都热线通95060,希望能改变这一现状:站点没了,公交车停机动车道上,附近居民、学生出行只能在混乱和危险中上演“穿越火线”。

海都记者连续一周走访调查发现,5年前的规划,拟在旧站点附近建设公交始末站,北迎宾大道改造时便撤了这个华大站,可如今的现实情况是始末站无法建设,而规划却没能跟上这一变化。对于这个不合理的现象,泉州市规划部门、北迎宾大道拓改工程指挥部、公交公司、业委会和华侨大学几乎都能达成一致意见,要恢复站点,提方案研究整改,但由谁来提方案,一度未能达成一致。连日来,经海都记者介入协调,最终将由华大来提交方案。

不管男女老幼,下公交车后必然要“跨栏”

撤站之后的 混乱与险情

老站被撤少人知 20分钟20多人翻护栏

前日上午,海都记者来到华侨大学东区门前,原站就在华大东区大门右侧十几米处,自2014年夏天拆除后已没站台,也不见路线牌,但市民们仍在这里等车,公交车也仍在此停靠上下客。而斜对面对应的华大站没有撤,施工方有预留公交港湾式停泊点。

上午9点,护栏外的机动车道上站了几名乘客,其中一位抱小孩的张女士告诉记者,她并不住在附近,别人告诉她站在这里等车就行,“我看他们都翻护栏在这里等车,我抱小孩不好翻,就从缺口绕过来”。

张女士说的护栏缺口距离公交停靠点约60米远,愿意去绕路的市民并不多。“这里明明有公交车停,为什么没站牌呢?”张女士有点疑惑。

记者原地观察了20分钟,先后有20多名乘客翻越护栏到机动车道等公交,不乏白发苍苍的老人,其中一位还拄着拐杖。护栏高90厘米,有人在护栏下放置了一些方形垫脚石,有些老人翻护栏动作很熟练,但有几位站在垫脚石上颤颤巍巍,需要同伴搭手帮忙。

前天中午11点多,华侨大学附近的中小学陆续放学,来这侧等公交的学生、接学生的家长渐渐多了起来。大家纷纷涌入非机动车道等车,有的从东区一侧翻护栏或绕缺口过去,有的甚至从对面的华侨大学直接横穿马路过来,北迎宾大道的右侧三车道很快就被等车乘客占据一车道。

为了方便跨越护栏,有人搬来垫脚石

无站点公车照停 记者目睹有人险被撞到

这还只是平峰期,早晚高峰期翻越护栏的人更多。昨日记者再次来到原站点,从早上11点到12点间,一个小时内就有41辆公交车停靠,等车乘客100多人,除了华大东区的居民外,还有第八中心小学的学生、华大学生和华大新南区的居民,还有些是来原华大站转车去惠安、洛江的人。

乘客多,线路多,公交停靠也就乱了。有时一次停四五辆车,占据了两个机动车道。乘客要上车,不得不在几辆交叉停靠的公交车中穿梭。

记者也亲眼看到了一次险情。上午11点半,一辆公交车还未停靠,一群穿校服的学生就争相往公交车车门跑去。一个男学生追着车,想从公交车后门上车,他只顾着上车,没注意到后面又来了一辆,险些被撞到。

“确实挺危险的,”42路公交车一位司机说,华大门口是上坡路段,车要加油门,车速都较快,“从华大横穿马路来坐公交的也不少,很危险。”尽管危险,但不停又不行,“广播报站还报这个站的,公司也没有通知我们不在这儿停”。

泉州公交第三分公司吴经理介绍,途经原华大站的11条公交线路他们公司占了6条,每天约480趟公交,每趟平均至少5个人,总的乘客达数千人次以上。“华大公交站设立20多年,上下乘客多,取消华大站并不合理,不少司机也反映,现在在机动车道停靠很危险”。

上一页12下一页显示全文

闽南网1月10日讯 “儿啊……”哭声打破了沉寂,老陈夫妇声嘶力竭,却再也唤不醒心爱的儿子。经过5天的打捞寻找,昨天下午,在泉州市区云谷东云路内沟河,找到了失踪的22岁泉港男子陈小峰(详细报道:泉港老陈夫妇俩四处奔波 市区寻失联48小时儿子)。

昨日下午5点,内沟河桥头围起了十几米的警戒线,一处简易帐篷内,聚集了十几名亲属。内沟河经过排水,约一米高的水位,打捞队员最终找到了死者的具体位置。下午3点左右,死者遗体被打捞上岸。

打捞队员从死者口袋发现了一个钱包,通过里面的身份证,东海派出所民警确认了死者身份。

“我现在心如刀绞。”小峰的姑姑陈女士说,对于小峰的意外死亡,他们难以接受,一旁老陈夫妇正帮儿子换好衣服,准备送儿子最后一程。

“他来公司两年了,挺老实的一个人。”小峰的老板郭先生赶到现场,对员工的离世感到惋惜。

死者的舅舅陆先生说,小峰在距离坠河位置约10米的桥洞下被打捞上岸。

从民警调取的监控发现,5日凌晨5点左右,小峰一行人下了出租车后,小峰背向坐在护栏上,不知为何,后仰掉入河沟内,随行的男子立即报警。

事发的云谷东云路内沟河有七八米宽,水深两三米,有些浑浊。而内沟河两旁的石护栏,只有三个手掌长,四五十厘米,还不到记者的膝盖位置。石护栏的安全隐患,一直让周围的居民揪心。

“上次还掉下一个老阿婆,确实危险。”附近居民余先生说,他住这20年了,这些石护栏很早就有了,由于太低,一些小孩和老人从旁边经过,不小心容易坠河,周围集中了大量的居民,平时内沟河附近人来人往的。

东海派出所的民警也向记者反映,由于石护栏低矮,没有增加护栏,存在安全隐患,他们也时常接到这条内沟河一些居民坠河的险情。(海都见习记者 黄晓蓉 赖志昌)

挖沙船

家政保洁

家政保洁

山东星汇照明工程有限公司

永年县百创紧固件有限公司